在《中药大辞典》中有两味重名的药材——“竹黄”,它们虽然都名为竹黄,但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药材,使用时不能相互混淆。 一种竹黄又名天竺黄、竹膏天竹黄,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,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,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。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,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,使竹暴热后,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,然后剖取晾干,主产于云南、两广等地。此种竹黄性寒味甘,具有清热豁痰、凉心定惊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热病、神昏谵语、中风痰迷不语、小儿惊风抽搐、癫痫等症,为豁痰利窍、镇惊安神之效药。 另一种竹黄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,又称竹黄菌、竹参、竹赤团子。子座肉质,渐变为木栓质,粉红色,呈不规则瘤状,初期平滑,后龟裂,背部隆起,有不规则的横沟,基部凹陷常残留有细竹枝;质疏松,易折断;横断面略呈扇形。此种竹黄性平味淡,而有股特异气味,有镇咳化痰、活血祛风的功效,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、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等症。